意大利旅游游记

杰拉什-古罗马角斗士

杰拉什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我在那儿吞了一只苍蝇。当然也可能是什么别的昆虫,因为我只感到它在我喉咙处最后的颤抖,没有看清它的面貌。

往好处想,我的身体里多了飞虫的灵魂,往坏处想,我品尝了异乡水土的造物。行万里路,我在杰拉什又多读了一卷书。

当时我在杰拉什两座古罗马剧场中北边的一座,正沿着幽暗的、充满历史感的大理石楼梯气喘吁吁地爬上剧场二层光线神秘的看台走廊。天气很炎热,我感觉自己正像烤盘里的大块黄油一样慢慢融化,吱呀作响;阴影处凉爽,从半圆形剧场上吹来的清风让速干衬衣的通风口处有旗杆上国旗卷曲抽打发出的清脆动静;走廊曲折,像迢迢大路一样伸向视线的劲头,和慢慢旅途一样充满未知的,令人激动的期待。结果,那只从拐角处飞来的什么倒霉昆虫像一枝穿喉利箭,射中靶心。

我得到了新的旅行经验。旅行守则第五千八百六十二条:不管呼吸有多困难,不管场景有多震撼,在罗马剧场爬楼梯的时候,请闭嘴。

杰拉什北剧场的警卫

北剧场的走廊

时值正午,整座古城没有什么人,仿佛专为我打开的时空隧道,远处传来的也仿佛不是警车飞驰的声音,而是罗马元老院时代破旧马车碾压路面发出的声音,看那路面,大理石砖块上深深的车轮印还在,沟槽干净,寸草不生。

从空中看去(要用你内心的想象力看,不要去看google earth)杰拉什古城有点儿像一只哑铃,南面是城门和一座半圆形的罗马歌剧院,中间是长长的,有华丽柱廊的大道,那些柯林斯式的圆柱呆呆地立在那里,分明是无数只指向天空的、认命者的手指:向上看!向上看!不要看我们,上天有灵、命运天定!他们曾经盛极一时,终被宿命所毁。北面还有一个半圆形的剧场,有着阴影处清凉的神秘走廊。

大道两边还有神庙、罗马大浴场和小的堪入吉尼斯世界记录的古城博物馆,免费参观。

当然,最值得流连的,还是南边靠近古城入口处的角斗场,那里有古罗马军团和角斗士的表演,喊杀声震天,盔甲闪寒光,演员们敬业,表情很痛苦。

一直觉得古罗马的角斗士故事有一个或者深刻,或者浅白的隐喻:有谁愿意投入这一场生死一线的肉搏?有谁在这一遭走投无路的命运里杀出一条血路,或者侥幸逃脱?那被选择或者被强迫的生活,逼上梁山的窘境,其实,谁没遇到过?束手待毙还是放手一搏?必死的命运,一颗心要如何安然度过?

To be or not to be?

如今的角斗只是表演,但是角斗为什么能震慑人的神经?恐怕不只是对血腥回忆的好奇,相信也有很多人从这一番表演中感受到和自身相关的种种情节。

那个小小的博物馆里我有印象的东西不多,毕竟那些罗马时代的石棺、雕像和马赛克我已经在很多地方看到过,唯有一枚枚小小的陶片引起了我的注意,白纸手写的说明牌子上写着这是南面那个歌剧院的门票。我看一眼窗外被烈日烤的青翠葱茏的橄榄树,知道那个遥远的时代还没有造纸术,他们用陶瓷制造的门票谈不上节约林木资源的环保意义,但是我仍然顽固地认为,可回收再利用的门票完全撑得起可持续发展这条思路的意义,毕竟他们没有使用一次性的门票不是么?

远处,几个小孩子在空空的帐篷铁架上爬来爬去,我纳闷,他们不需要上课么?抑或他们是附近巴勒斯坦难民营里的孩子?不过,在这座古城里的玩耍,是否也是一种不需要教科书的学习?

对角斗士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公元前264年。这些角斗士大多是奴隶,被迫在著名的贵族朱尼厄斯·布鲁特斯·贝拉的葬礼上拼死搏杀。角斗士是经过训练的职业杀手,他们为了取悦皇帝和当地的领主而搏杀到死。

一般来说,角斗士的社会地位比奴隶略高。而且,也有些角斗士,因其所向披靡的高超搏杀技巧而成为超级明星。有证据表明当时的贵族妇女相当崇拜这些竞技场上的勇士,据信科莫德斯皇帝的母亲就曾经为角斗士马提诺斯而疯狂。历史学家们还从庞培古城遗留下来的墙壁涂鸦中了解到,色雷斯角斗士塞拉蒂斯就好像是那个时代的贝克汉姆。

严酷训练

角斗士们在类似于军事训练营的地方一起训练,经常随团到帝国的各个地方进行巡回表演。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角斗士训练营在庞培被发现,那里出土的文物包括铠甲、武器和头盔。

这些角斗士团曾经为私人所有,但是因为害怕他们会转变成对帝国统治造成威胁的私人军队,国家接管了这些角斗士团。

训练角斗士的方式和现代训练运动员的方式非常相似,他们要进行非常严酷的锻炼并接受严格的饮食控制,只能进食高热量的食物。他们要学习使用各种武器,包括匕首、剑、网以及锁链等。

殊死角斗

角斗士们两人一组互相格斗。在一些重大的皇家庆典上,有时出场的角斗士达5000对之多,平均算下来每场大概有100对角斗士出场。

失败的角斗士通常是被胜者杀死。败者义无反顾地抓住胜者的大腿,而胜者将长剑直接刺入他的咽喉来宣告胜利。这时,全场的观众呼喊沸腾,气氛达到最高潮。

角斗的分类

角斗士也分为不同的种类,他们的武器和铠甲有很大差别。一些常见的角斗士分类有:

●持盾剑斗士——左腿、双肘和双腕穿皮制盔甲,手持大盾牌和剑。这类角斗士还戴着头盔和面盔。

●色雷斯角斗士——手持仅可遮住躯干部分的小型方盾牌。手中的武器也只是匕首而已。

●莫米罗角斗士——有厚重的矩形盾牌保护,全身从肩膀到小腿都在盾牌的掩护之下。这类角斗士还戴着有巨大顶饰的头盔,手持短匕首。

●持网和三叉戟的角斗士——在所有角斗士中,这类角斗士最易受攻击,因为他们几乎赤身裸体地参加格斗。仅有的保护是皮制护肩、网和三叉戟。

匕首格斗技巧

斯巴达克斯属于“色雷斯角斗士”,这是最受欢迎的一种角斗士,他们身上几乎没有什么防护的铠甲,而且兵器又是短而轻的匕首,因此角斗双方的攻击速度非常快,完全依靠自身的体力、速度和技巧来周旋。进攻同时还要兼顾防守,因为一旦失手,将难以挽回。

握法:

匕首持法分正握和反握两种,罗马角斗士一般采取正握方式。

出手:

上刺———右手握刀,上右脚同时由上方向下猛刺;

下刺———右手下把握刀,上右脚同时由下向上猛刺;

侧刺———右手上把握刀,上右脚,同时由右向左横着用力猛刺;

反刺———多用于连续进攻的一种方法,如上刺接反刺或侧刺接反刺等。

角斗士揭竿而起

一场角斗下来,场上留下的是一具具奴隶尸体。奴隶主的残暴统治,迫使奴隶一再发动大规模武装起义。公元前73年,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斯巴达克斯起义爆发了。

斯巴达克斯是巴尔干半岛东北部的色雷斯人。罗马进兵北希腊时,在一次战争中斯巴达克斯被罗马人俘虏,被卖为角斗士奴隶,送到卡普亚城一所角斗士学校,遭受非人待遇。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斯巴达克斯向他的伙伴们说:“宁为自由战死在沙场,不为贵族老爷们取乐而死于角斗场。”角斗士们在斯巴达克的鼓动下,拿了厨房里的刀和铁叉,冲出了牢笼。在路上,他们正好遇上几辆装运武器的车子,就夺取了这些武器武装了自己,并跑到几十里以外的维苏威火山上聚义。斯巴达克斯率领起义者在这里安营扎寨,建立起一个巩固的阵地。

这支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壮大,由70余名角斗士很快发展为约数万人,并多次战胜罗马军队。但是后来由于起义队伍内部出现分歧,在阿普里亚省南部的激战中,斯巴达克斯军队被击败,6万名起义者战死,斯巴达克斯也阵亡了。轰轰烈烈的角斗士起义失败了。

另一种声音:美考古学家称:古罗马角斗士拿高薪不亡命

在好莱坞大片《角斗士》中,古罗马角斗士大都是奴隶出身,艰难悲惨地游走于生死之间,不是杀死对手就是被对手杀死,但是科学家的最新观点认为,这些描述竟然都是错误的。

竞技角斗在公元1世纪时就已经成为了一种娱乐形式和军事艺术。而角斗士在古代社会也是薪水高、地位高的“专业人员”,甚至连饮食都很奢侈。

美国“发现”频道报道称,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古罗马的角斗士都是经过高标准训练的高薪“专业人员”,是当时人们眼中的明星运动员。而且,竞技场里的角斗并非人们一直认为的“拼命杀死对方”,而只是通过展示各自的战斗技能来娱乐大众。

美国迈阿密大学的考古学家史蒂夫·塔克告诉“发现”频道说:“我们在研究文献资料和古罗马帝国的碑铭后得知,当时角斗士非常出名,他们中的许多人在罗马境内路人皆知。他们极少搏斗,一般来说,两名对阵的角斗士在比赛过后都能活下来。”

土耳其 以弗所古城 展厅内古罗马鱼盔斗士被鱼网斗士杀死的复原图片

角斗三阶段“不流血胜出”

塔克的研究重心是角斗士一对一对决时所使用的战术策略。他仔细考证了158幅描述古罗马时期的角斗士战斗情形的画作的艺术品,然后又将它们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击剑指导书籍以及军事艺术品进行比较。

根据塔克的说法,将中世纪的击剑书籍与角斗士艺术品作比较意义很大,因为这些作品都是描述一对一的战斗,而且中世纪武士的披甲和武器与角斗士所使用的相似。

塔克表示,每场角斗一般分为三个评估阶段。第一阶段是“初步接触”,两名角斗士必须灵活地移动双脚,前进、充分挥动武器,完成一击。第二阶段则从其中一名角斗士受伤或者处于下风时开始,这时主要看角斗士如何后退,拉开自己与对手之间的距离。第三阶段到来后,角斗士会扔开自己手上的盾,开始进行徒手搏斗。

塔克表示,这些动作可以概括出角斗的目的:角斗的目的并不是杀死对手,反而正如古罗马诗人所说的,是为了“不流血地胜出”。在三个阶段都表现突出的角斗士就会被认为是一名优胜者。

角斗安全第一

在古罗马时期,角斗士的主人必须花钱买下角斗士并且对他们加以训练,这是一项巨额的投资。根据英国罗马考古学会的负责人布赖恩·沃特斯的说法,这也许就是为何角斗士在场上不“拼命”的原因。

沃特斯说:“古罗马的议员、富商和君主并不愿意仅仅为了满足观众而让他们最好的体育明星互相残杀。”

西方军事文化起源

这一点也可以从角斗士的装备上得到进一步证明———他们总是带着厚重的头盔、盾牌、护臂和披甲。“如果角斗一定要以其中一人被杀告终,那么如此周到的保护毫无意义,这就等于给死刑犯穿盔甲一样荒谬可笑。事实上,角斗士的全副武装就是为了尽量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

塔克还表示,古罗马角斗展示的是如何生存和在不造成自己或对方受伤的情况下胜出的艺术,这种角斗很可能是现在西欧的西方军事、武术文化传统的起源。

杰拉什(Jerash)

约旦北部城市。坐落在安曼市以北40公里处,距安曼与约旦河河谷各约32公里。是约旦境内保存得最完好的古罗马城市之一,是约旦重要旅游点之一。为一公路交叉点和农产品市场,有面粉厂。始建于希腊统治时期,有许多罗马统治时期的古迹,为约旦重点发展的旅游区之一。

公元前1600年杰拉什就有人居住生息。公元前64年,罗马军队占领了叙利亚及其南部包括杰拉什在内的一些城镇之后,杰拉什才逐渐按照罗马建筑风格发展,建起许多神殿、庙宇。公元3世纪初叶,由于罗马帝国政治动乱,杰拉什一蹶不振。以后又随着拜占庭帝国的兴起、波斯人入侵和王朝的更迭,杰拉什又经几度盛衰。公元8世纪中叶,阿巴斯王朝兴起定都巴格达,杰拉什几次强烈地震许多建筑毁于一旦。公元9世纪,具有悠久历史的杰拉什销声匿迹。直到1806年才被德国旅行家欧里赫发现。自1920年起,考古队在该城不断发掘出沉睡了几千年的文明古迹。

21

杰拉什古城城墙内的面积约有50公顷,以现代眼光来看,这规模作为一个城市根本算不了什么,但是在两千两百年前,这确实已属巨型。杰拉什是继意大利庞培古城之后最大规模的罗马帝国古城遗迹,因此享有“中东的庞培”之称。它是6500多年前人类占领史的见证,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古罗马省城之一,街道平展绵长,柱廊林立两侧,殿堂屹立山顶,还有壮观的剧场,开阔的广场,浴室和喷泉。每年七月的杰拉什艺术节,这里都会举办精彩绝伦的文化活动,古城因此焕发青春,成为世界上最具有活力的场所之一。

杰拉什从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时期开始兴建,经过近百年时间才得以修成。公元1世纪初,这里曾极度繁华。然而,兴盛富裕的生活被十字军的到来打断了。十字军为了建立城堡,不惜毁坏神殿、市集的柱子与地基。从那以后,杰拉什衰落了,漫漫黄沙将它掩埋,繁荣的城池被人遗忘,只在传说中还留有些许踪影。1806年,一个到约旦旅行的德国游客偶然发现了埋在黄沙中的杰拉什,但政府却直到1925年左右才动手发掘遗迹,各样文物均保留完整。

杰拉什遗址多数为罗马时代的建筑,站在遗址上,让人仿佛感觉回到了古罗马。城中最美的建筑是罗马露天剧场,剧场一切依然保存完好,宛若在大地上盛开的一株石雕花朵。杰拉什露天剧场是古代建筑的一个奇观,整个剧场像一把展开的巨扇,可容纳五六千人,全部由巨石铺就,扇形的阶梯式座位有着精细的雕刻,很多图案艺术价值很高。踏着面积开豁的阶梯拾级而上,站到高处,可以一览杰拉什遗址的全貌。

阿特米斯神殿

阿特米斯神殿假如这里真有过地震,那么这古城中央阿特米神殿(Temple of Artemis生育和丰饶女神)遗址上的几根擎天巨柱,就不只是杰拉什古城的鲜明标志,更可以算是人文奇观了。

阿特米神殿留下来这些大理石巨柱,每根直径都约达2米,高度约20米,大概就是6层楼高度。从外观判断,它们都是由三截巨石磨成圆柱然后叠起来的。

如此来看,这里的气候,肯定得干燥少雨,而且千多年来都不可能有过强烈飓风。不过,即便是这样,信不信由你,这些巍巍巨柱,竟然都会在微风里晃动,只是肉眼看不出来罢了。不信的话,拿一个硬币或一根钥匙,横插进巨柱底下的叠缝里,你就能够看到钥匙和硬币都在不停微微震动。说真的,看到那个“微震现象”,一时间很惊异,文明也许就是那么脆弱。

验证码: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