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onian看罗马)
(等了十几个小时,被审查的游记不见踪影,只好再发一个,如重复,请管理员删一个)
我的罗马假日
1、走进罗马
我的罗马假日是一个下午从达芬奇机场开始的,罗马时间3点多了,“我的太阳”依旧“灿烂辉煌”,从北京跟了这么远,还高挂在中空,它让这的天气和北京一样的热,我们和帕瓦罗蒂使的是同一个太阳,世界变小了,我们会经常唱起同一首歌。这里虽然是夏时制,可天还是黑的晚,和北京的时差有6个小时。
长途飞行的疲劳被内心起伏着的小波澜驱散了,脑子里不断浮现出格利高里派克和奥黛丽赫本的影子,是这两个美国演员最先给了我关于罗马的印象。脑子里米开朗基罗、蝴蝶夫人、法拉利汽车、甚至是足球赛和黄健翔等零星散乱的意大利元素都开始调集堆积,不知哪个有关系的事儿能先进入眼帘。
还有在丁教授书上读到的,令我过目没忘的话:“如果说我可以到罗马去的话,那么即使一路行乞,也在所不辞。”说这话的德国艺术家后来真到了罗马,一住就是十几年没舍得走。这都增加了我的好奇。俺不用乞讨,去中餐馆吃六菜一汤就行了。
当我走进罗马时,不知为什么,内心感到了一点惶恐和犹疑,同时又满怀着得意与喜悦。天主教徒和许多热爱艺术的人们,到此地都如朝圣一般,而我,只能是个看热闹的。
这就是诞生过、感动过无数艺术泰斗的那座古老名城吗?这就是曾被称为世界思考中心的罗马吗?这就是露天建筑历史博物馆吗?我也可以跟随她去穿越历史和时空了,可以就这么轻而易举地去见识领略西方艺术史上的顶级瑰宝了?可以直接感受那些在书中见过的典雅的雕塑和恢宏的建筑了?想到斯巴达克斯,就会想到这里也曾有过臭名昭著的杀戮和血腥,有人的地方都一样的。
哈哈,上帝还真是公平!原来通向罗马的大路竟然如此好走,在空中的行进中我连一个觉都没睡,白天的飞行让时间变得好过多了。
阳光下,我甩开了那副廉价太阳镜的遮挡,从大巴的车窗里向外透视这座当今世界以古建筑保护而著名的城市,搜寻捕捉着那些承载着历史沧桑的遗迹和标本。
耳边响起和蔼可爱的胖领队刘力新用我们亲切又熟悉的乡音,娓娓道来“台伯河畔母狼”的故事,那是关于古罗马城创建的美丽传说,彻底拉开了我的罗马假日的序幕。
眼前不时闪过现代建筑和历史残垣断壁夹杂符合的景致,它们彼此相依、镶嵌、相融,相互照映、相互裹挟,所谓废墟上的城市景象名不虚传,很独特,很别致。刘队不断地说着:建筑是残破的,历史是完整的话。
接下来有简单的中餐,小巧洁净的酒店我印象都不深了。反正务实,够吃。房子小得有点挤,不提供牙具、拖鞋、热水,没有铺张浪费。我对这些事不计较,看到我想看的就行,别的无关紧要。
谁在毕业27年后,有幸和大学同宿舍的姐妹相约同行呢,海聊是必然的。现如今,李精英的价位很高,逼她给我介绍她讲的总裁课根本不创造效益,很亏呦。在大学,我睡上铺,现住的酒店标间很小,两床间就剩一条缝了,两个老太太在困顿和疲惫中并肩挣扎着,时而窃窃私语,时而争执抬杠,后来有点颠三倒四,一直聊进下半夜的鼾声梦里去了,在罗马的一觉睡得很深,很死,很香甜。
2、梵蒂冈朝圣
清早醒来时一阵头疼,是酒店充足的空调直吹天灵盖所致,谁说意大利穷的不给开空调呀。
吃简单的西式自助餐,我和英帮着刘队把面包分了,防止有人不够,这可是在国内多年不见的情形了。
经验丰富的刘领队安排我们比别的旅游团提前1小时出发,实在是英明之至!不仅不堵车,而且让我们几乎当了清晨进入梵蒂冈的第一拨游客,一迈腿就又跨过了一道国界。
晨光中的圣彼得广场天高地阔,大气清爽,周边的建筑恢宏壮丽,彼得的大理石雕塑和整体楼宇廊柱都显得十分雄伟,烘托出了一种气象。这是贝尼尼的杰出设计。
这个只有几百人,国土面积像天安门广场大小的袖珍国中国,是当今天主教徒的精神中心,和我国没有外交关系。这个政教合一的小国,现任教皇是2005年登基的德籍教宗,据说能讲十国语言。
梵蒂冈城本身就是世界级文化珍宝,连同圣彼得教堂、西斯廷教堂、博物馆、图书馆和其中不计其数的艺术品及设计创造它们的雕塑家、建筑设计者米开朗基罗、画家拉斐尔等多位艺术大师一起名扬四海,如雷贯耳。
米开朗基罗在西方艺术史上威名显赫的画作“最后的审判”,“创世纪”都出自西斯廷教堂并留在这里和签字厅中的拉斐尔壁画一起百世传芳。
出生于罗马的文艺复兴时代的代表达芬奇在数学、力学、飞行、解剖、哲学、文学和艺术方面的探索与成就够不可思议了吧,雕塑家、画家、诗人、建筑学家米开朗基罗也同样传奇,他的雕塑作品“大卫”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是不朽的人类文化瑰宝,为无数后人所仰视。他在这里画的的巨幅天顶画、壁画、雕塑也让教堂随之蓬壁生辉。广场和华盖设计者也是贝尼尼,照样是多才多艺感动世界的巨匠。
不知道这方水土为什么如此神奇,可以养育出这样一些人世间的旷世奇才,近乎完美,无所不能?大师们的作为今天听来还像神话似的,他们的艺术风格四个多世纪以来不断影响着后人。我们这些普通百姓,怀着景仰的心,不远万里来到此地,也算得上是种朝拜了吧。
彼得的像在圣彼得教堂前高耸着,粗大的圆立柱,也就是小城的大篱笆粗栅栏,到是通透。瑞士护卫队员一如既往的忠诚站岗,身着花条子衣服,那还是一百多年前,米开朗基罗的设计,很像演马戏的,滑稽搞笑,根本没有卫兵的威严。
地陪给我们指看教皇居住的房间,隔窗遥望,历经260多年变迁了,那建筑依旧结实牢固,“皇帝”和随从、雇佣还活在里面,梵蒂冈的故事由他们续写着,时间在历史来往穿梭,引领着我们的思维和遐想在古老的城郭里回旋,而不是游逛空城,这确实很有意思。
走进圣彼得教堂,一种前所未有的气场刹那间把我们淹没了。满眼都是华美、庄严、精致无比的绘画和雕塑,大理石地面光可照人,全方位地传递出一种强大的冲击力,直撞我们的感官和心灵,我好像真能听到一种交响乐在那个空间里回响。
门口右边有封在玻璃罩里的米开朗基罗著名作品“圣母哀悼基督”,(有的书上叫“圣殇”)光洁的大理石雕精致极了,比陶瓷还要光滑细腻。从十字架上下来的基督被母亲抱在怀里,男性的沉重身躯,躺在宽软柔和的的衣摆上,圣母低垂的眼神中透出心里的悲伤,同时又有着平静和安详,耶稣像睡着了一样放松。这大概就是人们说的对悲伤的主题与众不同的表现,还有人性化吧。
雕塑出的服饰、人体、姿态、表情、生死都在石头上获得了永恒,让石头有了生命和精神,艺术评论家都说这是很老道杰出的创造,达到无人可以超越的高度,当时年仅二十几岁的米开朗基罗年轻的刻刀哪来的如此深厚的功力呢?这个罗马人长的又是怎样的手和头脑呢?
一般来说,我们总以为,太年轻的艺术家可以先锋新锐,可以激情冲动,但不能深厚成熟,那需要岁月的积淀和磨砺,而米开朗基罗不是“一般”。听说圣母左肩上刻有他的的名字,我们却看不见。
沿着正面大厅华丽大理石地面走向教堂的纵深处,有耸起的青铜华盖和神圣的祭坛,听说是另一位天才贝尼尼所作,他被誉为意大利巴洛克美术首席雕塑家。据说这是从万神殿移来的,周边点着长明灯,那也是宗教信仰永恒不息的象征吧。继续向前还可以看教皇的宝座,格外凛然肃穆,昭示出教皇在天主教界举足轻重的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利。
仰头望向天庭穹顶,那份接天的高深莫测难以言表。可以想象,前来朝拜的信徒和艺术家们的灵魂也许都会被牵扯出来,在这里会和,交流,脱俗,升腾,提供灵感也是不奇怪的事。
站在侧厅,看里面坐着的几位静静祈祷的信徒,此情此景让我联想起一些相形见绌的东西。曾几何时,我多想成为一个能找到灵魂和精神的人呐,可最终却败兴放弃,还是没心没肺活得轻松,教徒们一定认为这与行尸走肉没两样吧。
早就听说圣彼得大教堂是世界上内饰最美的教堂,也看过一些图片和视频,然而当我身临其境时还是惊叹、震撼了!在里面呼吸行走和观览的感觉真不是语言和文字可以描述的,建筑、绘画和雕塑本身就是无法替代的语言,那种独特的表述异常生动丰富,只有亲历现场才感受得实在,它让我把来到梵蒂冈当成人生之中一件难忘的幸事。
由此想起刚读完的龙应台书中一段话的大意:“我不满足于想象,不管那些想象多么悲壮、美丽和大义凌然,。。。所以,我行万里路。”我羡慕龙应台行走和思考的能力,喜欢各种活生生的感觉。为自己能够偶尔走出家门远行而庆幸,虽然只是傻傻地跟着团。我为只读书不走路的秀才们感到惋惜和遗憾。
尽管心里认为任何语言都是多余的,可还是拉拉杂罗嗦了这么多。
3、废墟的魅力
走在街上,残破的殿宇石柱,古砖旧墙和雕塑让罗马的城市魅力随处可见,四溢散发。我喜欢那废墟中不经意流露出的镇定和自信,这种感觉在埃及也曾有过,让我们同样生长于文化古城的游客感叹不已。
那些不可复制的文物古董,那老建筑上的小窗和陈旧斑驳的老墙断壁虽然已残缺破损,但就像从容地站在当今街巷里的历史,是活着的标本和生动的老书,贯穿今昔,保存着人们心中的记忆和完整,守护着子孙后人的精神家园,所以就凭这些废墟足以令罗马和罗马人因此而美丽和骄傲。
著名的古罗马圆形竞技场外排起了长队,游客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要进内部观看要等两个小时,因时间关系,我们只看了外观,并可透过部分拱门的栏杆看到场内的局部景像。
这座始建建于公元70多年的古希腊式建筑,可容纳观众万人,其规模、功能、技术、艺术水平放在今天也得是毫不逊色的吧,就其视野、音效、坚固、疏散、排水系统来看都很高超。看着那么多游客排着长队在里面上下绕圈而不导致垮塌就是最好的证明了。
手摸着竞技场的古墙,自然会想起“斯巴达克斯”,小说我还记得英雄死前给美丽的夫人的信很感人,好像是宁肯舍弃妻儿和生命,也不会背叛一起起义的弟兄,那种英雄主义的气概曾经让我充满钦佩与迷恋,那悲剧的的结局也让我纠结。
电影我只看过60年代道格拉斯那个版本,演得很出彩。后来又有了电影“角斗士”,人们就把他们都和罗马斗兽场联系在一起了。
刚刚翻了一下书,斯巴达克斯的奴隶起义,比古罗马竞技场始建好像早一个多世纪,这不重要了。人和人,人和兽厮杀过,奴隶的生命在此涂炭,毕竟都过去了。这座古老建筑今天看上去仍带着悲壮,凄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越发美丽,我想每个人心中的竞技场都是不一样的吧。至于建于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圆形剧场,我一定会去看的。
和斗兽场几步之遥处挺立着君士史坦丁凯旋门,公元300多年建成,是罗马现存三座凯旋门中最年轻的,可以说,古罗马是世界上这种标志胜利的纪念性凯旋门的起源地。
(就到这里吧,回北京两天了,晨昏颠倒,头发皱。小记事本丢在发航的飞机上了,脑子记不清事,会出现错位,赶紧写几笔。鸟巢正好有意大利的足球赛,先生在一屋看,老爹率领着老妈阿姨也在看,还不时吵吵嚷嚷挺激动的。我一如既往沉迷在旅途的回味中,敲下自己快乐的纪念。2009、8、8晚)
(老年拍梵蒂冈圣彼得教堂)
(隔着玻璃照:米开朗基罗-圣母哀悼基督)
(罗马街景)
(最后的公主和绅士-派克,赫本罗马假日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