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文风情

日本,你实在很“卡哇伊”

日本“可爱式”文化外交,其重点对象是各国青少年

今年3月,日本外务省推出了3个十八九岁的美少女做“可爱大使”,外务省文化事务主管中泽努在推广活动中表示,希望利用风靡欧亚的“可爱文化”维持日本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日本官方提出靠“可爱实力”打天下,实在因为日本“可爱文化”(日语称为可愛さ,音kawaisa,中文常音译为卡哇伊)的繁荣。多年来,它一直在改变着日本的文化形象。

日本靠少女推广可爱文化

“卡哇伊”30年征服日本

所谓日本的“卡哇伊”文化,是卡通人物大大的眼睛,是LV包上的小樱桃印花,它是手机壳的钻石贴纸装饰,是日本人对所有令人感到可爱的事物的提炼与浓缩。

可爱文化并不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产物。传统上,日本更重视自然风物的变迁,曾经有许多形容幽静、素雅的词汇。从上世纪70年代起,从人工和流行时尚中发源的可爱文化开始征服日本。1974年,日本三丽鸥设计师清水侑子设计的Hello Kitty赢得了众多消费者。到了上世纪80年代,日本动画片就已经占到国产片的前一二位,许多年轻的日本女性开始收藏玩具,到90年代,年轻男性爱上布娃娃、四五十岁的大妈也开始走可爱路线的时候,可爱文化在日本大获全胜了。

作为可爱文化代表的Kitty猫、皮卡丘、机器猫等卡通形象,在日本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政府出版物、公共告示牌、军方的广告及民航飞机等等。同样,成年人使用印有米菲兔的银行卡、神社里Hello Kitty的护身符,甚至印有卡通形象的避孕套。

东京的秋叶原,是可爱文化的集散地。秋叶原原先以电器街著称,随着日本动漫事业的发展,这里渐渐变成了动漫、电玩的爱好者和“御宅族”们的据点。街边店铺橱窗里,摆放着身着迷你裙的卡通少女模型,街上到处是模仿卡通形象的少女。

动漫爱好者们不经意间推动着可爱文化的发展。90年代,风靡的漫画“美少女战士”的女主人公身着中学校服,于是很多少女在休息日也穿起校服来。近年来,动漫中的女仆形象被御宅族们认为“卡哇伊”而迅速流行起来。于是秋叶原有了一个又一个女仆咖啡厅。

还有原宿的“洛莉塔”服饰。这种打扮源于对童话故事里的公主以及洋娃娃的向往。身着洛莉塔服饰的“洛莉女”们的人气不亚于“女仆”。

也有日本少女觉得那些服饰有点过度夸张,但她们平常的装扮也不离“卡哇伊”元素,如水晶宝石和蕾丝带搭配的手机链,大蝴蝶结发卡,kitty猫旅行箱等等。

日本外务省推出了3个“可爱大使”

“幼稚力”也是影响力

这次选出的三个“可爱大使”,一个是穿着校服裙的“高中生”型,一个是“公主型”,另一个则是原宿常见的“小太妹”型。三个“大使”3月12日在日本外务省召开的外国记者招待会上亮相,怎么看都幼稚十足。

台湾的日本文化研究学者许介鳞认为,由于可爱的人工艺术无处不在,在现代的日本,日本人的幼稚完全被积极地肯定了。而随着日本动漫产业的全球推广,日本的“幼稚力”凸显出其自己的实力。

日本经济产业省的统计显示,全世界放映的动画片中,有近六成是日本制造的。日本动漫、影视和电玩产品,于1992至2002年间增加了300%,成为了日本最大的出口产业。如今,美国大点的录像带出租店都有日本动漫专区,日本动画更是在世界各国的电视台竞相播放。

接受可爱文化熏陶最深的是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日本的时尚和动漫等杂志在台湾的出版几乎达到与日本同步,日本发行的新刊很快就被台湾的公司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内地,介绍日本时尚的“瑞丽”杂志是上海发行量最大的杂志之一。而无论是在香港、内地还是台湾,收集小叮当、kitty猫等小玩具的粉丝更是不计其数。

现在,日本在海外市场上的产品,几乎是清一色的可爱路线。在英美,“kawaii”与“otaku(御宅族的音译)”已经成为人人皆晓的英文单词,美国流行乐歌手在MTV中使用这个词;英国有以“Kawaii”命名的玩具店;2002年,巴黎现代美术财团举办了以“kawaii”为主题的艺术展览以来,“卡哇伊”就成为法国的流行语。

在艺术领域里,画家村上隆将日本的传统绘画与现代卡通这两种平面结合起来,在欧美举办“超扁平”画展,将“卡哇伊”文化推广到世界的艺术领域。时尚品牌路易·威登就与村上合作设计了多款箱包。其中限量版小樱桃印花箱包吸引了很多消费者。

可以想象,动漫和时尚为日本赚到的巨大利润。仅举一例,2003年,纽约拍卖会上日本卡通少女模型“Miss Ko2”以50万美元的天价售出。

日本反思可爱文化

对全民迷恋可爱文化的现象,日本知识界有不少人表示忧虑。他们指出,日本的流行文化中也包含很多暴力、性等不健康内容,而这种文化之所以得到广泛的传播就是依靠这些。曾有台湾网友在得知日本“可爱大使”推广活动后说,“日本让我们认识到他们的文化,先是动漫,然后就是AV女优。”因此,有日本人担心弘扬这种文化会损害日本的国家形象,而且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利,也不无道理。

更重要的是,在日本人不分年龄、性别的迷恋“卡哇伊”文化,透露出日本人不愿意长大、停留在童年的普遍心态。《繁盛日本》一书的作者杉山知之就认为,日本人一直通过卡通形象来寻求精神上的和平,逃离残酷的现实。

有台湾学者认为,漫画具有隐藏复杂思想的“类型化”的特点,传达的是“偏颇的知识”。在日本,也有学者把青少年的幼稚病表现归因于漫画的流行。

最近,日本文部省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青少年学习能力的下滑,尤其是读解能力明显薄弱,这与通俗易懂的流行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如今的日本,从产品说明到经济类专业书籍,都含有丰富的漫画解说。

验证码: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