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指一算,偶的blog已经半年没更新了,可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趁着刚从巴黎待了四天回来意犹未尽,赶紧写篇游记。希望没去过巴黎的朋友看后能觉得有点帮助就好,毕竟我也只是去那里晃荡了一下,踩了个脚印而已。卞可嘉同学慷慨的为我的巴黎之行提供了条件上好的住宿,为我省去了至少100欧的开支,在开始游记前首先表示大力感谢。
第一天:上路、协和广场(Concorde)、香榭丽舍大街(Champs Elysees)、凯旋门(Arc de Triomphe Etoile)、埃菲尔铁塔(Tour Eiffle)
几天前去伦敦签证时,牛津至伦敦的班车很大牌地晃了3个多小时才到,害得我一路狂奔到法国领事馆,仿佛伦敦街头晨起锻炼跑步的。这次我发誓要做个有准备的有心人,于是5月25日,周四,凌晨4点,起床开始我的巴黎之旅。然而这次的班车一路高歌猛进、仅1小时10分已稳稳到站,直接导致我被晾在Waterloo车站两个小时后,才登上开往巴黎的Eurostar。
中午1点,列车抵达巴黎Gare du Nord车站。走出车站,满眼望去都是大大小小的用法语写的指示牌。正在兴奋着”这才是异国情调”,突然发现好像根本没有英语,一下子傻掉了,我该怎么转地铁去贝贝那里呢?曾经天真的以为每个国际化大都市都像香港那样随处可见英文,原来不是这么回事啊。只好拉个人来问了,于是拦住一个貌似本地人问他地铁站在哪儿?可是不管我说subway还是underground或者直接说train,他都没反应(其实他应该是连where都听不懂得)。这下子更傻掉了,曾经天真地以为英语通行整个欧洲,原来不是这么回事啊,来这里之前我知道的法语只有”你好”、”谢谢”、”家乐福”三个单词而已,这几天怎么混啊?不得已,拿出纸笔把要去的地名写给他看,他满脸释然的表情,然后blabla一通法语,最后大手一挥指了个方向(就等着这个呢,还是body language最管用啊),于是我使用了仅会的3句法语之一,就赶紧奔着坐地铁去了。
就在这时,耳畔响起一个声音:“Excuse me, sir, do you speak English”?那个感觉亲切啊,还没看说话的是谁,就忙不迭地答了”Yes”。结果我错了,只见一个印巴女孩递了一张纸给我,上面用英语大概写着他们一家飘荡到巴黎,结果她父母在这里双双挂掉,她生活无以为继,需要些赞助之类的。进入本命年之后,为求一切平安顺利,我对于乞丐以及慈善机构的态度180度大转弯,尽量积攒人品,于是对英国街头乞丐,非洲爱滋孤儿、巴基斯坦地震灾民都表了爱心。这次结果自然是我的表爱心对象又多了一个法国地铁女孩,希望各国的神真的保佑我平安渡过本命年啦。
几经周折,终于到了贝贝住的地方—Noisy Champs。贝贝自己其实这时候去了西班牙旅游,于是拜托了他楼下的顾晓莹mm把房间钥匙交给我,另外我在香港科大交换时的老朋友胡锡莎也在同一学校读书,所以她俩一起来火车站接了我。对于两位mm也一样十分感谢,这几天的旅行计划都是她们帮忙设计的,锡莎还在百忙之中陪我逛了一下午加一晚上。不管在什么地方,有中国人在事情就立刻简单多了,还是同胞最好啊!
虽然放下行李,吃完两位mm做的一餐饭(由于4点起来后就没怎么吃东西,这顿饭简直有起死回生的效果),已经下午4点,但是在巴黎时间有限,浪费不起,又踏进地铁直奔协和广场而去。
说实话,对巴黎的第一印象不算太好,不是因为巴黎人不会说英语,而是因为一、地铁里不如伦敦干净,稍显脏乱;二、黑人的比例实在有点太高了(不限制移民的后果),而且很多都是素质低下的那种,令人很没有安全感。我很不幸的一上地铁,就坐到了一堆这样的黑人中间。黎明和张曼玉的《甜蜜蜜》里面,一群美国黑人因为抢一根香烟未遂就一枪把曾志伟毙了,而我眼前的这帮黑人我总觉得那气质似乎也能干出这样的事来。于是一路做假寐状不去看他们,还好终于平安地到站了。
出了站,协和广场扑面而来,简直和地铁里是两个世界。到了巴黎之后,一直接触一些负面的东西,此刻,才真正感受到巴黎的艺术气息和迷人魅力。广场上有一个很漂亮的喷泉,四周放置了8座雕像,分别象征着8座在法国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城市:里昂、马赛、波尔多、南特、鲁昂、布勒斯特、里尔和斯特拉斯堡(这个我当时可不知道,刚从历史学家温瑞同学的blog上抄来的,呵呵)。
凯旋门就在协和广场西北方向不远处,而连接两者的那条路,正是著名的香榭丽舍大街。这条街很长很宽,中间整齐地种植着两排法国梧桐。法国人说这条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大街,有些人颇不以为然,又说不如上海的某条街啦,不如北京的某条街啦,但我认为一向自负的法国人这回倒是没错,至少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大街。靠近凯旋门的一段,许多商店排列在街道两侧,尽显巴黎时尚之都的本色。时间关系我没有细逛(也没有逛街的爱好),但Louis Vuitton的总店怎么也不能错过。基本上,我是把它当作时尚博物馆逛的,仗着贝贝提供了免费住宿,我总共只换了140欧元带到巴黎,大概只能买LV的包包的如拇指大的一块皮吧。。。Anyway,我进来这里除了欣赏一下这些精致的包包和服装外,目的也就是让这些令人乍舌的价格刺激一下我赚钱的欲望,回去之后好好工作。
香榭丽舍走到头,就是酷毙了的凯旋门。个人认为这是巴黎这个花天酒地的城市里最有阳刚之气的建筑。从远处看,高大雄伟,走近看,上面的浮雕也一样精致绝伦。大处够魄力,小处够细致,一个优秀的男人正应该如凯旋门这样。而凯旋门所纪念的英雄拿破仑正是一个伟大的人。从历史上看,法国打仗弱的一塌糊涂,屡次被英国德国这两个邻居修理的惨兮兮,却惟有在拿破仑时代大大地扬眉吐气。不由想到我在的那个国家,有着那么多军事上的胜利,却没一件能在知名度上和凯旋门匹敌的纪念建筑,看来英国人还真的朴实低调很多。
离开凯旋门后,坐地铁来到埃菲尔铁塔。在通往埃菲尔铁塔的一个街角处,又听见了熟悉的句子:“Sir, do you speak English?”这回是个长得很拉丁的青年男子,我首先警觉地看看他手里是否拿了一张写满英文的纸,嗯,这次没有。还没等我回答,他大概看出我是懂英语的,开始赞我的鞋子和衣服搭配的好(其实我就是拣一双鞋底最厚的穿过来的),又说我长的nice他是画肖像的能不能当他模特。我问他要不要钱,他狡猾的说只想让我做他模特(可惜事后才发现他这句话回答得很狡猾)。禁不住被他夸的飘飘然就让他画了(虚荣真是要不得的),还和他聊了几句,原来是个意大利人,难怪那英语发音总是颤啊颤的。没3分钟,画好了给我看,气得我想揍他,画了一幅能当漫画杂志封面的那种小丑形象。结果他反而拿了一张价目表开始找我收费,还说本应该50欧,因为你是我模特,收你20欧就好。最后,就当是我的献爱心对象又多了一个意大利落魄艺术家,给了他5欧完事。”Do you speak English?”,又是被这句话害的!
好在埃菲尔铁塔很快就呈现在眼前,让我忘了刚才的不愉快。埃菲尔比凯旋门高很多,是巴黎最高的建筑,也是这个城市的象征,但并不是那种阳刚的气质,相反,有一种浪漫的情调。它的上细下粗的结构造成一种拔地而起的动感,让人看了心理感觉莫名的兴奋。夜晚,闪着灯光的铁塔就更美丽浪漫了,可惜我没能亲眼见到,因为这个季节的巴黎天黑得实在是太晚了。
在铁塔下面寻找一个最佳拍摄角度的时候,第3次听见了“Do you speak English?”又是个印巴女孩,手里还拿着张纸。于是我一脸严肃地跟她说:“你刚才说什么?我听不懂啊。”,用的中文,她看了我一眼就悻悻的走开了。突然觉得她看我的眼神有点像看一个白痴,不禁后悔刚才干嘛不学几句貌似小日本的话跟她说呢。总结起来,在巴黎,若听见“Do you speak English?”,有3种可行方案:1、不予理会;2、说中文(有损自身形象);3、说日文(如果你是个为了国家不惜有损自身形象的人),切记切记!
来到铁塔自然是要爬上去的。王菲的粤语歌《巴黎塔尖》唱到:“不必攀登巴黎塔尖,诗般风光尽在眼前。”直至今日,我终于明白了这句歌词的真正含义:原来不要爬到塔尖,爬到一半的时候巴黎全景已尽在眼前了,爬到塔尖后只是比例尺变小了一些而已。不过,巴黎这样的鸟瞰全景似乎很一般,比不上伦敦更不如香港,我实在看不出有什么诗般风光,也许是因为我偏爱香港那样的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全景吧。下塔之后,已快10点(可这天就是不黑),回Noisy Champs,结束了在巴黎的第一天(其实只有半天)。
第二天:奥赛博物馆(Musee D’Orsay)、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塞纳河(Seine)畔、卢浮宫(Musee du Louvre)
奥赛是一个不太大却很赞的博物馆,两位mm强烈推荐,她们甚至喜爱奥赛胜过卢浮。奥赛收集了从18几几年到19几几年间(记不住这两个数字了)的绘画和雕塑作品。这就意味着大名鼎鼎的印象派先驱们的杰作被包括其中。
早晨10点多来到奥赛门口,大吃一惊。等待入场的队伍比我上次抢购周华健北大演唱会的票的队还要长了数倍。那一次我可是整整排了7个小时的队啊,那么今天,难道我就不干别的了?出于对印象派大师的崇拜,豁出去了,先排上再说。不料队伍移动井然有序,2小时不到就得以入场了,不禁有些感慨:这样一支世界各地成分混杂的游客组成的队伍,在没有任何人维持秩序的情况下,其秩序居然比由首都各高校大学生排的队好得不知道要到哪里去了。中国人还真是有些劣根性需要改改。
买票时(法国的博物馆一般要买票哦,这点不如英国博物馆的免费入场)再一次感受到了英语在这里的不普及,甚至是被鄙视。我想问问全价票和半价票什么区别,不料售票mm上来趾高气扬的来了一句:“I don’t speak English.”没办法,只好竖一根手指给她看表示我要一张票。因为不懂某样东西而觉得自己很牛B还真是少见啊,哦,不对,人家说的是don’t不是cannot哦,意思大概是偶就算会,偶也不说,就不说这种下里巴人的语言。
奥赛的主厅很有艺术氛围,很喜欢这种被各式各样的雕像包围的感觉。由于它的前身是一个火车站,所以可以看见一个很大却装饰得很考究的钟。
前面说过,印象派是这里最精华的东西,所以博物馆有很显眼的电梯直奔5楼印象派。这里的画居然可以照相(在卢浮是不允许的),于是我和很多游客一样,拿着相机到处拍这些名画。看照片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其实印像派的画作强调光和影的变幻,有着模糊朦胧的感觉,倒是真的很合适用照片记录下来呢,看看下面这些画的照片,是不是挺有原汁原味的感觉?这些画分别出自莫奈、雷诺阿和梵高这3位印象派大师之手:开party的那幅是雷诺阿的,黑色边缘线条比较明显的两幅是梵高的、日出和草垛是莫奈的。那幅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坐在草地上的是另外一个画家所绘,不记得名字了,但我挺喜欢这一幅的。
从奥赛出来,已经下午两点,到Saint Germain和锡莎接上了头,这一天剩下的就交给她导游了。这段时间是我在巴黎唯一的一段有人陪伴同游的时间,觉得还真是有人同游开心一些,尽管一个人逛可以更自由地按自己的兴趣选择目标和路线。我们首先去了巴黎圣母院。
在我这个不懂建筑的人看来,巴黎圣母院就是一座比其他教堂更漂亮一些的教堂。我总觉得让它如此名声大噪的是雨果的同名小说,而且雨果在那部小说的开头n页里啥事没干,就光描写巴黎圣母院建筑之美丽巧妙了。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真是对整个社会都有着莫大的影响。据说中国游客每一个一来到圣母院就到处找那口大钟,而实际上圣母院本身似乎没把这口钟当回事,因为很多这里的中国留学生都没见到过钟,我这次去也一样没见到,或许人家把放在楼顶某处不易看到的地方,钟嘛,本来就是用来敲的又不是给人看的。
出了圣母院,我们就在塞纳河边上随意走走,看看风景,看看建筑,看看人群,还有河水和水面上的游艇。这里大概是最体现巴黎的生活情调的地方了,真的莫名其妙的感觉到空气里都能嗅到浪漫。同样的阴天,在牛津只会让人觉得阴郁,心情都不好,而在这里,塞纳河边,配合着河水的湿气,却有一种暧昧的感觉,意乱情迷的暧昧。
这不,走在我们前面的那对情侣突然就停了下来,旁若无人的吻了起来,轻轻地、柔和地,深情地。第一次感觉到吻其实可以这样充满了艺术的美感。法国使馆的宣传材料上说巴黎是city of love and romance,《天使爱美丽》里埃米莉闲暇的时候时常会想此时此刻这座城市里有多少对情侣正在做爱。爱是这座城市永恒的主题,而艺术是这里的另一个永恒主题。当爱与艺术融合在一起,分不清哪里是爱,哪里是艺术的时候,就是让人惊叹的美。
我们在这里停下来品尝了一下法国的咖啡和甜点。甜点很棒,应该说比英国甜点更胜一筹(要知道甜点可是英国食物里最拿得出手的东西了)。咖啡的杯子出奇的小,不注意的话,一口就喝干了。我抱怨杯子太小,喝得不爽,锡莎说这是需要一对情侣在一起细细品味的。心中难免有些失落,单身的日子很自由很快活,但寂寞真正袭来的时候却拿不出任何去抵挡它的坚强,唯有苦涩地将它品味,如同一杯没有糖的咖啡。想起了lois,浪漫是她最执著的追求,法国是她最爱的国度,然而我们没能坚持到同来巴黎的一天。今天我先在这里走过,祝愿她也尽快能来到自己梦想的城市。
天色渐晚(哦,不对,是时间渐晚,天色可还大亮呢),我们开始向卢浮宫进发。周五晚上是卢浮对学生的免费开放时间,我很幸运的赶上了。
若要仔细探索卢浮这个艺术宝藏,恐怕用去我在巴黎的整个4天也还是不够,然而残酷的现实留给我在这里的时间只有3个小时。于是我们像大多数初次来到这里的旅行者一样,直奔镇馆三宝—蒙娜丽莎、米罗的维纳斯、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而去。
关于卢浮宫的地形结构,Dan Brown在他去年的畅销书《达芬奇密码》里面做了细致的描述,我就不赘述了(要看书才有描述,Tom Hanks最近的那部同名电影里是看不出来的)。从主金字塔入口下去后,镇馆三宝集中在南部的德农馆,很快就都发现了。来卢浮之前,三件镇馆之宝中我最喜欢米罗的维纳斯,今天见到了还是一样。维纳斯的柔和又略带扭曲的身体阐释了什么叫完美。有人认为维纳斯的面部线条略显刚硬,缺乏女性的柔和,我倒是认为这样才恰到好处,美是在刚和柔之间寻求的一种平衡,而不是一味的柔下去。只要卢浮开放中,蒙娜丽莎前面常年都围着一堆游客,此时也是一样。而大概由于”Da Vinci Code”在欧洲的火爆上映,不远处的《岩间圣母》前面也煞有介事的围了一堆游客,也许很多人都想掀开画板,看看天使横着的手指后面是不是真的藏着一个箱子吧。可惜卢浮所有的画都是不可以拍照的,只有雕塑可以在不用闪光灯的情况下拍。
看完三宝后,多少变得有点漫无目的,因为这里实在是太大了,不知道去哪里好。犹豫了一会儿,我决定把旅游指南上所有带星号的重点推荐项目都去看一遍,难得来一次的旅行者就是这样肤浅又贪得无厌啊,真是很难为锡莎mm一直陪着我走马观花。于是接下来的参观就完全变成了一个按照地图寻宝的RPG游戏,只是在地图上走来走去的小人变成了我自己。卢浮真是大,饶是我们不停的走,少有停下来休息(甚至也少有停下来驻足观赏。。。),3小时后闭馆时,居然连带星号的也还剩相当一些来不及看。
不禁想到,若是让大家投票选择卢浮宫里镇馆三宝之外最著名的作品,哪一件会当选呢?岩间圣母、自由引导人民、荷拉斯三兄弟的宣誓、梅杜莎之筏、蒙特方丹的回忆、土耳其浴女或是鲁本斯系列?这一堆画作都大名鼎鼎,但我认为能当选的或许会是美索不达米亚馆里的汉谟拉比法典,如果你也是周杰伦的歌迷,一定也会支持吧。没错,Jay的经典《爱在西元前》里提到的就是它:“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你在橱窗前凝视碑文的字眼我却在旁静静欣赏你那张我深爱的脸”其实方文山大才子这里犯了个小错误呢:汉谟拉比法典外面根本就没有橱窗罩着。可惜我激动于这个发现居然忘了拍照作证了。
另外,本人比较推荐的就是2层的两个法国雕像馆。其实那里地方很大,可以算是两个小型广场,而无数的雕像就散布在高高低低的平台上,虽然没有哪一座特别的大名鼎鼎,但已经足以让人感到艺术的震撼人心。
出馆后,我一直在想,卢浮里面无数艺术瑰宝,何以那三件成为镇馆之宝?想来想去,始终觉得并不纯粹是艺术与美学方面的价值,更多的在于它们的残缺和神秘色彩。萨摩色雷斯的胜利女神的头究竟是什么样子?维纳斯的两条手臂又是摆放成了什么姿势?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空间却谁也给不出确定的解答。蒙娜丽莎更是一个千古之谜,达芬奇将其随身携带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本身就是一件让人十分费解却必有原因的事,以至Dan Brown在这个问题上大作了一番文章。看来人类总是对于未知的事物以更多的关注,这也许是全人类不分种族的共同的进步一面,因为这样,我们的社会才在前进。
第3天:凡尔赛宫(Versailles)、圣心大教堂(Sacre Coeur)、红磨坊(Moulin Rouge)、蓬皮杜博物馆(Pompidou)
大概是前一天一下子看了太多的无价之宝,回去后躺在床上兴奋得直到天色大亮才睡着觉,可是行程实在紧迫,睡到9点半还是奋力爬起来往凡尔赛宫进发了。(所以建议大家下次去留至少一周时间给巴黎,玩起来舒服些)
凡尔赛位于巴黎西南18公里,也就是说距离前面所述的所有地方都有着相当远的距离,和贝贝的住处更是一东一西,可是鉴于它的响亮名头,怎么着也是要去看看的。据说东方有故宫,西方有凡尔赛,你到了北京能不去故宫吗?
凡尔赛宫原本是路易十三的狩猎宫,后来由路易十四改造成一座豪华的王宫,并将政府机构迁入进来。后来拿破仑掌权亦在此处建立行宫。某某年,凡尔赛宫无可非议地当选世界文化遗产。
OK,关于历史背景的科普工作到此结束,本人很不擅长此道,上面那几句还是从英文版的地图及指南上凭记忆翻译过来的呢(很后悔在明明有中文版的情况下拿了英文版的,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不说,怎么着中文版的指南被拿的越多,今后中国游客就会越发受重视,这也是为中国提高国际地位尽一份力啊。以后大家出去旅游记得拿中文版指南啊,要练习英语机会多的是,不差这一两次)对凡尔赛宫的总的印象,一是大,这地方真他妈的大!二是奢侈糜烂。
凡尔赛宫由宫殿和花园两部分组成。当我刚进入宫殿时,惊讶眼前这个房间装饰的考究豪华,后来发现同样豪华的房间数不胜数(所以只放了几张代表性强的照片,包括了御床、镜廊和战廊);当我刚进入花园时,惊讶于眼前这个喷泉的美丽,后来发现在这个巨大的花园里,美丽的喷泉到处都是。花园里还有一条“十”字形的巨大的人工运河(已经很难把占地如此巨大的东西称为花园了,因为中文里花园总让人有小巧别致的感觉,可我不知道用哪个词翻译好),名字译过来也叫大运河。想起中国古代的暴君隋炀帝,也劳民伤财地开挖了京杭大运河,虽然工作量远大于眼前这条大运河,可那毕竟是为了交通运输的(也许隋炀帝是为了自己下江南用的,可客观上对于物流确实有不小的贡献),而“太阳王”路易十四这个家伙,纯粹是为了让自己在河上泛舟的,直至今天,也只能供游人在河上泛舟,刺激一下旅游事业而已。
今天看来的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工程,在建造的时代往往是社会底层人民的灾难,继而导致建造奇迹的政权的覆灭。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典型一例,凡尔赛宫则是另一个典型例子。波旁王朝连续几代叫做路易的国王们,以及他们的三亲六戚,在凡尔赛宫里奢侈糜烂,穷奢极欲,终于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排山倒海般的爆发。然而,法国人砍掉了路易十六,荒废了凡尔赛宫(今天看到的是经过了后来辛苦的重建的结果),却没有抛弃这股奢侈糜烂的精神,反而将其优雅的继承了下来,直至今天,巴黎还是这样一个糜烂的大都会。从另一个角度看,路易十四至十六正是当时对于时尚的狂热的追求者和引领者,今天的小资们所追求的目标和他们并无本质区别,只是没有那么雄厚的财力和权力,只好来点小打小闹,去鄙视那些更加赶不上时尚的可怜人。
这些胡思乱想都是后来回忆起凡尔赛的一幕幕时想到的,而参观的当时,简直就是体能大考验,由于前一天没怎么睡着觉,我的情况尤其惨了点。特别是在花园里在有地图的情况下还迷了路,愣是找不到在地图上什么地方,四周都是一块一块的绿色树丛。不得已,只好拿出玩RPG游戏迷路时的必杀技—可不是从网上找攻略哦,那是耍赖,而是沿着同一个方向拼命地走,一直地走,终究你会到达某个边缘的。当我终于像这样成功地给自己定了位之后,已经奄奄一息了,所以当看见一家法国餐馆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冲了进去。
本来法国大餐驰名世界,该好好品尝,可是我毕竟还是学生,奢侈不起,所以这次只计划吃一次正宗的法国菜,而且希望在塞纳河边上的某家餐馆。可情况紧急,最后我的法国大餐只好改在当年路易十四的花园里了,想想也还不错啊。花了20多欧,一个人坐在那里很傻地慢慢吃完了头盘、主餐和饭后甜点(这个程序跟英国菜一模一样),吃得倒是超享受,不过我觉得那是因为我快饿晕了的缘故,没发觉法国菜就有多么多么好吃(同样我也没发觉恶名远扬的英国菜有多么多么难吃)。大概像我这样对食物味道要求不高的人是品尝不出其中区别的,所以以后要坚决不在食物上搞奢侈。
在餐馆里大吃一顿外加好好坐着休息了一阵后,终于又活过来了,继续在凡尔赛花园里的暴走行动,去看了拿破仑住的地方,虽然也很气派,但比起路易十四的就朴素多了。最后离开凡尔赛时,已经下午5点了。
本来这个时间都可以回去休息了,特别是在凡尔赛里面暴走之后(里面有游览车的,还有船,可是票价都太贵),但行程实在紧张,还有很多想去的地方,外加天黑得那么晚,虽很疲倦还是接着往圣心大教堂进发了。
圣心教堂位于巴黎市区最高的一块高地上,在那里看巴黎市区全景也很不错。没有任何一个地铁站紧挨着它,我小费了一点周折才找到它。强烈推荐这个教堂,从外面看高高的建在山顶,建筑风格也很豪放,当你爬上阶梯突然看见它时颇有震撼的感觉。里面也一样有雄伟的屋顶设计和美丽的染色玻璃窗,可惜内部不允许拍照。又想到巴黎圣母院,我觉得圣心无论建筑还是装饰似乎不输于它,名气却差很多,雨果的捧场还是作用巨大的。炒作啊,这就是炒作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