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旅游包车-拼车游
一条路 四季景 独库公路
人间仙境喀纳斯,行摄卧龙湾,月亮湾
网红景点打卡:美丽的那拉提大草原
米泉:西域水稻的缩影
内容介绍

  初夏五六月正值插秧时节,米东的乡村,阡陌纵横中水光盈盈,绿意盎然,一派勃勃生机。微风袭来,有草木泥土之香。凝视久了,恍若身处江南之境。分明有劳作乡民熟悉的乡音唤醒你,这里是新疆,这里是有“塞外江南”之美誉的 新疆水稻主产区--米东区9(米泉)。这里因盛产水稻而得名米泉,是西北地区极少数自古以来就种植水稻的区域之一。翻看西域发展史,米泉的水稻几乎贯穿了它整个的历史,和历史书籍中每一个熟悉且又陌生的词汇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史前的塞种、月氏游牧地,汉朝的匈奴古单于驻地、戊已校尉辖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高车、突厥辖地,唐代的轮台县、元代的别失八里属地、元末明初的瓦刺游牧地,明代中后期的厄鲁特部准噶尔部古牧地,清代的迪化县西北乡,民国的乾德乡......它饱经沧桑,历经风雨,如今它依然和许多年前一样生长在这片美丽的沃土上--昨天的米泉县(市),今天的米东区。

  轮台、伊吾屯田,禾菽相望

  米东新区位于乌鲁木齐市东北部,距中心城区15公里。东与阜康市相邻,西与昌吉市、五家渠市、乌鲁木齐县、高新区、城北新区相依,南连达坂城区,北与福海县相接。行政区域面积3407.42平方公里。远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距今3000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白杨河乡独山子村的300余幅石壁岩画既是证明。这里的土地开发,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历程。有史以来,中国北方包括天山以北地区由于部落的角逐、土地的割据,导致战乱迭起,使得这块土地长期以来沦为游牧之地。

  米东地区水稻生产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汉唐时期,但广为发展还是在清代。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之后,继续实行“屯垦戍边”的政策。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十月辛卯,陕甘总督杨应琚向乾隆皇帝奏称:“肃州、安西、高台等处,先后募民三百户,送往乌鲁木齐屯田。”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政府在古牧地建辑怀城,后属迪化直隶州下辖的迪化县管辖。“城周有一百二十户,十四处村落”。古牧地以北的东工、西工、西二渠、太平渠等村为首垦之地,农田连绵,庄稼茁壮。清朝诗人褚廷璋诗云:“辑怀城上舒雄眺,尽把耕畴换牧埛”。可见古牧地周围的农田衣初具规模。到了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米泉水稻已大面积地栽种。清乾隆三十三年至三十五年(1768年--1770年),纪晓岚(纪昀)因获罪被谪戍乌鲁木齐。期间,纪晓岚遍游乌鲁木齐周边美景,也曾多次到过城北的辑怀城及其周边、以北的广大地区。

  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年间,这里生产出的大米不仅满足了本地人的生活需要,还运到乌鲁木齐及周边各城供军民食用。然而好景不长,到清同治年间,西北各地战乱,古牧地一带以及乌鲁木齐河、水磨沟河下游地区十室九空,土地重新荒芜。

  清光绪二年(1876年),左宗棠、刘锦棠率湘军经古牧地一战击败阿古柏侵略军,统一新疆后,再次实行“屯垦戍边”的政策,湘军中的老弱病残官兵就地专业到迪化县属的三道坝一带垦荒种植。光绪八年(1882年),清政府鼓励“移民实边”,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大批灾民流入这里垦荒屯田。光绪十三年(1887年),湘军裁员3000余人,被安置在协标工、羊毛工、陕西工、皇工一带屯田。《新疆图志》记载:“北路三个泉境内,光绪十三年,湘人之从征者,散无所归,屯聚开垦,获利无算,故其执业者尽属湘人,省城谷米半仰给焉。”“三个泉”就是指今天的米东区长山子镇一带泉水溢出地。“湘人善艺稻,深耕溉种,亩收十钟......以溉稻著称”。

  19世纪八九十年代,新疆巡抚刘锦棠派军队在黑沟河上筑了四道堵水坝,即今天的头道坝。二道坝、三道坝、四道坝。由于三道坝地区米质好,产量高,被誉为新疆的“粮仓”。清末民初,随着四川、河南、湖北等外省移民的进入,也带来了该地的耕作方法,推动了水稻生产的发展。从此,这里的水稻进入大规模种植时期。

  泉是米的因,米是泉的果

  为什么天山以北以南各地那么多的绿州冲击扇平原、那么多肥沃的土地,而唯有这里自古以来就成为新疆著名的水稻生产之乡了呢?翻开史书,我们得知原因有三条:一是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水文、气候条件;二是古代新疆特别是北疆地区以游牧民族居多,战乱迭起,季节性食物掠夺经常发生,缺乏和平的种植环境,使得北疆其他地区不具备种植水稻的条件,加之当地老百姓喜欢吃面食,据《新疆图志》记载,新疆特别是北疆地区“民食麦为大宗”,稻“性寒,故民贵麦而贱米”“故乐种麦,不喜种稻”;三是汉唐以来中央政府屯田数量有限,而此地因为地处要冲,一直是屯田的首选地区,内地来屯田的军民从关内引进稻种在此栽培。

  米东区地势东南高西北底,东南部为丘陵山区;中部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北部属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的一部分,为主要的冬草场。这里有大小水流31条,横贯南北,其中常年流水河沟16条,季节性洪水沟15条。分属南山、东山、平原三个水系。南山、东山水系分别发源于南天山和博格达山,平原水系由地下潜水溢出补给。自古以来主要的河流有:乌鲁木齐河及其下游的上下沙河、水磨沟河、古牧地河(老龙河)、铁厂沟河、芦草沟河、柏杨河、墨水河、天生沟等,地面水资源非常丰富。米东平原区的泉,分布在乌鲁木齐河和东山水系叠置的冲击扇前缘泉水溢出带,地下水临近或露出地表,涌出成泉,形成了许多沼泽和苇湖,地势低洼,水草猫=茂盛。20世纪一二十年代杨增新执政新疆时也发展了这里的水稻种植业。《中国经营西域史》(曾向吾著)记载:“青格达湖地方(米泉境内),因地势平淤,有泉水数出,自地中涌出。若开渠道汇成一渠,即可灌溉田亩。唯地处卑湿,宜稻不宜麦。”中华民国四年(1915年)时任新疆督军杨增新于是派人前往开挖,同年11月底,青格达湖渠工程告竣。由此,丰润的泉水和良好的灌溉条件滋养了新疆最优质的水稻。(续)

©新疆中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号:L-XB-100013

ICP备案号:新ICP备19001292号-4

新公网安备 65010302000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