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一的河狸自然保护区 |
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境内布尔根河两岸是中国惟一的河狸自然保护区。
河狸又名海狸、洪都斯(哈萨克语)属哺乳纲(mammalis),啮齿目(rodentia),河狸科(castoridae),河狸属(castor)。是啮齿目中最大的中型水陆两栖兽类。世界上的河狸有美洲河狸(castor canadensis kuhl)、欧亚河狸(castor fiber linnaeus)和指名亚种(c.f.fiber linnaeus)和蒙古亚种(c.f.birulai serebrennikov)。中国新疆和蒙古国的河狸属于欧亚河狸中的蒙古亚种,分布窄,数量少,在中国仅分布于乌伦古河及其上游的青格里河、布尔根河、查干郭勒河两岸,尤以布尔根河最为集中,植被也是整个流域最好的。因此,国家于1981年在布尔根河流域建立了中国惟一的河狸自然保护区。
布尔根河狸保护区
布尔根河狸保护区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查干郭勒乡布尔根河流域。东经90o30′~91o00′,北纬46o10′。距青河县城直线距离为63 km,平均海拔1110 m。于1980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由林业部门建设管理,主要保护布尔根河50 km河段沿岸河狸分布区的河谷林河狸生境及世界上稀有的兽类河狸。保护面积5000hm2。布尔根河是一条由东向西的河流,发源于蒙古国境内,流入中国50 km后,与青格里河汇合到乌伦古河。现在,这条50 km长的河流两岸1 km以内的地方,都划入了河狸保护区的范围。其中河狸分布较多的几个段落,被划作绝对保护区。
保护区内设有河狸保护站。保护站设在青河县查干郭勒乡塔克什肯口岸。该口岸同蒙古国科布多省布尔干县毗邻,为中蒙边境国家二类陆路口岸,1989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从塔克什肯出境,至蒙古国布尔干县60 km,至科布多市270 km。 境内地势北高南低,自北向南依次分为山地、山间盆地、丘陵和戈壁。山地占61.3%,丘陵占19.5%,平原占19.2%。有大青河、小青河、查干河、布尔根河及乌伦古河等河流,地表水资源量为8.54×108m3,平原区地下水补给量为1.53×108m3。
河狸是中国啮齿动物中最大的一种。体型肥壮,头短而钝、眼小、耳小及颈短。门齿锋利,咬肌尤为发达,一棵40 cm的树只需2 h就能咬断。前肢短宽。无前蹼,后肢粗大,趾间具全蹼,并有搔痒趾。第4趾十分特殊,有双爪甲,一为爪形,一为甲形。尾大而宽,上下扁平覆盖角质鳞片。躯体背部针毛亮而粗,绒毛厚而柔软,腹部基本为绒毛覆盖。背体呈锈褐色。针毛黄棕色,头、腹部毛色较背部浅,呈灰棕色。颏下近黄色。幼体色灰棕。肛腺前见一对香腺分泌“河狸香”。体重17~30 kg、体长60~100 cm、尾长21~38 cm。
河狸营半水栖生活,主要栖息在泰加林和针阔混交林区的河边。洞穴在河边树根下面或水流缓慢的土质陡岸,洞口没入水中,地面留有气孔并用一堆树干遮盖,巢屋在水面以上,里面很宽阔,铺以干草。
夜间活动,白天很少出洞,善游泳和潜水,不冬眠。河狸一个独特的本领是垒坝,凡是河狸栖息或是栖息过的地方,都有一片池塘、湖泊或沼泽。河狸总是孜孜不倦地用树枝、石块和软泥垒成堤坝,以阻挡溪流的去路,小则汇合为池塘,大则可成为面积达数公顷的湖泊。河狸具有改造自己栖息环境的能力。当进入新的栖息地或栖息地水位下降时,河狸会用树枝、泥巴等筑坝蓄水,以保护洞口位于水下,防止天敌侵扰。河狸有时为了将岸上筑坝用的建筑材料搬运至截流坝里,不惜开挖长达百米的运河。河狸在陆地上行动缓慢而笨拙,不远离水边活动。其自卫能力很弱,胆小,喜欢安静的环境,一遇惊吓和危险即跳入水中,并用尾有力拍打水面,以警告同类。
繁殖习性:河狸每年繁殖1次,1~2月交配,4~5月产仔,每胎1~6仔,妊娠期为106d左右,哺乳期约2个月,幼仔出生后2d就会游泳,第3年性成熟。寿命为12~20年。
-
【半壁江山:拼车团】五彩滩-禾木-喀纳斯-魔鬼城-赛里木湖-那拉提草原-巴音布鲁克-独库公路北疆9日游商务7座+随车配备无人机航拍(不保证拍摄质量,在时间允许,无禁飞区,天气等因素允许情况下,都可飞行)包车拼车¥3680起/人
-
秘境疆途,拼车无购物独库公路北疆十日游商务7座+随车配备无人机航拍(不保证拍摄质量,在时间允许,无禁飞区,天气等因素允许情况下,都可飞行)包车拼车¥4380起/人
-
伊犁八日游 (头等舱) (小车拼车、纯玩无购物!)豪华大7座头等舱,超大空间+随车配备无人机航拍(不保证拍摄质量,在时间允许,无禁飞区,天气等因素允许情况下,都可飞行)包车拼车¥3580起/人
-
可可托海、喀纳斯、禾木,白哈巴七日游 (小车拼车、纯玩无购物!)1.畅玩北线经典景点,S21沙漠公路,慢游喀纳斯,赏禾木晨雾,观峡谷地貌;2.贾登峪连住两晚不挪“窝”;轻装上阵畅玩喀纳斯;禾木特色小木屋;3.全程专车+“老司机”,载您吃喝玩乐;包车拼车¥2880起/人